黄沙在道路基层中的应用效果因具体使用场景和配比而异,需综合考虑其优缺点及工程要求。以下是详细分析:
1. 黄沙在道路基层中的优势
良好的排水性:黄砂颗粒均匀时,能有效排水,减少积水对基层的侵蚀,适用于排水要求高的地区。
施工便捷:易于压实,尤其在湿度适当时能快速成型,适合工期紧张的项目。
成本低廉:在砂源丰富的地区(如河砂产地),可降低材料运输成本。
稳定性辅助:与黏土或稳定剂(如水泥、石灰)混合后,可改善整体强度和抗变形能力。
2. 局限性及挑战
强度不足:纯黄沙基层的承载力较低,易在重载交通下发生车辙或变形,通常需配合粘结材料(如水泥、沥青)使用。
抗冲刷性差:长期受雨水冲刷可能导致颗粒流失,需配合级配碎石或土工布保护。
级配要求高:单一黄砂难以满足基层级配规范(如CBR值要求),需与粗骨料(如碎石)混合优化。
冻胀风险:在寒冷地区,含水黄沙冬季可能冻胀,导致路面开裂,需控制含水量或添加防冻材料。
3. 典型应用场景
底基层或垫层:作为底基层(Sub-base)时,常与碎石、砾石混合,提升排水和分散荷载能力。
改良土基层:与水泥(3%~5%)或石灰拌和形成稳定层,提高强度和耐久性。
临时道路:用于施工便道等短期工程,经济性显著。
4. 关键施工建议
配合比设计:建议采用黄砂与碎石(如6:4比例)混合,或添加3%~5%水泥进行稳定。
压实控制:压实度需达到95%以上,含水量一般为8%~12%(需通过击实试验确定)。
防渗措施:在沙层顶部铺设沥青封层或土工膜,防止水渗透导致软化。
5. 替代方案对比
若项目对强度要求高,可考虑:
级配碎石基层:更高承载力,但成本较高。
水泥稳定碎石:强度显著提升,适用于重载道路。
结论
黄沙在道路基层中可发挥一定作用,但需根据工程需求合理设计配比和施工工艺。其更适合作为辅助材料用于排水层或改良基层,而非独立承重层。在重交通或恶劣环境路段,建议结合其他稳定材料使用以确保长期性能。